人物画写生与创作中的感性与理性认识

--万伟民  

【摘要】 :在 中国画教学中,经常发现学生把对象画得形象神不像,没有从本质上刻画对象,那么,怎样能够把对象内在的东西表现出来,做到形神兼备,也就是中国古代画论中提到的“传神”的艺术效果,一直以来是教学中的难点,本文主要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对人物的理解,来谈谈写生与创作中深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。

【关键词】 : 人物画、感性与理性认识、写生与创作教学

   从事中国画教学的人都知道,中国画教学一般都是遵循临摹、写生、创作这一教学规律的。但怎么临摹,怎么写生,怎么创作?就是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做法了,本文从个人的观点,从写生和创作的角度,谈谈我在教学中对这一教学方法的认识。

写生中的感性和理性观察

   我国宋代的沈括在《梦溪笔谈论画》中说到:“书画之妙,当以神会,难可以形器求也。”①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,我国的绘画在古代,就已经知道要表现什么?而现在对模特的写生中,很多学生表现出来的就是见到什么画什么,不知什么叫取,什么叫舍,这样的结果就是死板的描摹,被动性的照抄,这样的作法,我一直就是很反对的,虽然很多同学也能画得很像,可我认为,他们与其说是在画人,不如说是在画有颜色的石膏像,只不过是多了点肤色罢了 , 学生一开始学习所能做到的只是感性认识阶段的观察。

   对于人物写生,我一直强调,人不是物,人有血有肉,能说会动,不同行业,不同性格,不同的经历,不同年龄,给人外观上的感觉肯定是不同的,人常说:“胸有诗书气自华”,一个上过大学,受过高等教育的,和一个没读过几年书的人,外表感觉就是不同,这种不同是自内而外的。一个农民和一个知识分子,气质上有本质的区别。所以我总是要求学生,写生前,最好和模特多交流一下,对模特有些了解再写生。当你知道所画对象的一些经历后,写生时,就会把这种感觉画进去,也就是说,带着一种理性的想法去描绘对象,就会变被动为主动,就能从本质上把握对象,把对象描绘得更加深入细致。

写生中理性认识的表现

   在掌握了理性观察的基础上,那么,写生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,由表及里的描绘对象的内在外在的特征就容易了很多,记得我的一名同事,她父亲曾是个空军飞行员,尽管退伍很多年了,可身上还是带有军人的作风,这是多年军旅生崖形成的习惯。,所以,我第一次见到他时,就觉得老人和别的老人不同,那真是站如松,坐如钟,行如风。当你对他的身世了解后,我想你就会知道怎么去表现一名老军人的形象了,你肯定不会把他表现的弱不禁风的感觉,而是尽量表现他的威武余风。

   这就是写生中带有理性认识的想法去写生的道理,因为你了解了对象,自然而然的就会从新的出发点去表现对象,把自己印象、感受都表现出来。这时描绘的对象是由表及里的,既有外在形象的又有内在的气质,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,而不是一个上了颜色的石稿像了。

   这里我再举个例子,我读大学时曾给一个女同学画像,平时,大家都说她很漂亮,因为平时同学之间都是有说有笑的,大家看到的多数是她的笑的一面,但做模特画时,她不可能总是在笑吧?多数时间是没表情的,以前我也没觉的她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,可真画起来就不同了,我发现她面部哪个地方都不错,就是下颌角大了一点,而这一点点,如果如实的画出来,女孩子那种秀气就减弱了几分,不仅减弱了,似乎还没平时看到的漂亮,于是,我就把她的下颌角画得小了一圈,圆了一些,不仅看起来还像她本人,别人看了都说像她,但比她还漂亮。这就是对生活的提升,来于生活又高于生活,如果把看到的东西直接表现出来,只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,没有理性的分析,取舍,那肯定是要失败的。

创作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表现形式

   我国的绘画大师 傅抱石 先生曾说过:“中国绘画无论人物画,山水画或是花鸟画,都是不满足于客观的描写,它更高地要求以形写神,形神兼备,以景写情,情景交融。因此在画面上不仅要求表现客观世界,同时要表现主观世界。”② 这里所说的主观表现就是指理性的表现,主观就是对客观的东西经过分析的形成的理性认识,是经过思考后的认识。

   但一般来说,每一个学生在搞人物画创作之前,都会按常人的思维方法去表现人物形象,比如说去画一个英雄人物,很多学生会按一个正常人的形象去进行表现,其结果是人物形象平平,没有高大起来,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?这也是和写生遇到的问题一样,不知道什么是取,什么是舍,学生无非是把生活中普通人物的形象搬到了画面里,尽管位置放得很突出,很显眼,可就是没有主人公那种突出形象,换句话说,没有主人公该有的精、气、神。这也是因为学生的认识还是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的原因,没有对人物形象内在的东西进行研究,没有对人物的思想、性格等内在的本质进行了解,也就是说,对人的理解还缺少主观性的认识。当然就无从谈起为人物“传神”了。

   创作和写生是不一样,创作是来源于生活,又高于生活的。怎样理解这句话呢?举个例子,当你画一枝梅花时,可能你看到的是一个枝杈上只开了三朵花,你把它画了下来,这就是写生,而创作就不同了,可以在这个枝上再长出几朵花,让它更加丰富,灿烂,也就是说,没长出花的地方长出花来,这就是创作,是对生活的提升。同样道理,在人物画创作中,可以把人物形象画得更加完美,使之高于生活。

   西方绘画中有这样的一个例子,记得 西班牙 有一位画家名叫 委拉斯开兹, ,他画了两个人物,一个是《 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 》, 作于 1650 年,另 一个是 《宫娥》 中的小侏儒,画家把这两个人物用不同的手法表现了出来。《 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 》 , 此画系应罗马教皇英诺森十世的请求而绘制。画家准确地抓住人物在瞬间的复杂的内在精神状态,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教皇英诺森十世凶狠残忍的性格特征。在这幅肖像中 , 画家既表现了此人的凶狠和狡猾 , 又表现了这个七十六岁老头子精神上的虚弱。画面上的教皇 , 尽管脸上流露出一刹那坚强有力的神情 , 但是他放在椅上的两只手都显得分外软弱无力。画家巧妙地抓住了这一点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富有个性 , 从而给观众增加了很多的联想。 这幅作品的油画技巧也是十分出色的。画面上 , 火热的红调子表现了特有的宗教的庄严气氛 ; 白色的法衣和红色的披肩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。笔触十分流畅自由 , 表现出艺术家的高超技巧。当这幅肖像送给教皇时 , 教皇惊讶而又不安地说了一句话 : “画得过分像了”。因为神态画得太像了,教皇虽然不满意,可确实像他,也不便多说什么。他虽然收起了作品,却再也没摆放出来。可见此画的高度写实和逼真。这幅真实,深刻的肖像杰作在罗马引起了轰动, 每一位读者都可以大胆去猜测他的性格:敏感、狡黠、阴险、毒辣、贪婪 …… 这位西班牙画家竞能在他善于伪装的外表上,真实的表现了一个以阴谋和狡诈著称的教皇的内心世界,这就是 委拉斯开兹的高明之处, 如果没有理性的分析研究人物的内心世界,是不会画出这种效果的。

   而在画 《宫娥》 中的小侏儒时,因为侏儒个子太矮,怎样画才能显得不矮呢,画家用透视法解决了,把小侏儒画的坐在地上,他的双腿和脚直对着画面,这样一来,腿的长度看不到了,观者就不会觉得他的身材很矮, 他的目光却逼视着我们,带着一种无以名状的正直和悲凉 ,形象上我们并不觉得他很渺小。假如没有理性的分析,这两个人物是很难画出各自的特殊形象的,也就无从谈艺术处理了。

   如果说感性认识的创作是创作的初级阶段,那么,理性认识的创作则是创作的高级阶段,是创作的升华,是一个作者多年创作经验的总结,而要达到这一阶段,作者一定会先从感性认识阶段入手,一次次的去深入生活中,去体验生活,体验人生,经过一次次的失败、总结、积累;正如古人所说的,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。历代名家之所以成功,走的就是这条路。比如李可染,为了改革山水画,进行了无数次的探索。最后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创作之路,成为一代大家。

   我们看过很多关历史人物的作品,比如达·芬奇的作品《最后的晚餐》,如果我们仔细看这副作品就会发现,这幅作品的人物所坐的位置违背了生活的真实,因为现实中,人们吃饭是要围着桌子坐一圈的,而《最后的晚餐》画中,人物只是坐在画面的一侧,另一侧是空的,这是为了便于更好的刻画人物的形象和内心世界而有意安排的,如果不是这样安排,十三个人物的表情就很难一一深入的表现出来,这就是理性的认识所起的作用,使要表现的内容更加完善。

   其实创作中的这种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,不仅在人物画中存在,在花鸟画中同样也存在,花鸟画家为了表现牡丹的风韵,把春天的花冠、夏天的叶子,秋天的枝干结合起来画一幅画中的牡丹,这是因为,春天是牡丹花开的时候,但这时牡丹的叶子太嫩,姿态也很单一,不适合入画,而夏天,花落了,叶子正茂盛,姿态万千,正好入画,到了秋天,花和叶都落了,剩下了枝干,经过了春、夏、秋三季,枝干更显得苍劲,如此表现一幅牡丹,自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。假如没有理性的分析,只是从感性的角度去观察,那么,就会在牡淡花开时,把花、叶,枝,一次画出来,也就不会出现有好的效果了,这也是理性认识在创作中所起的作用。

   毛泽东主席提出过:“古为今用,洋为中用”,的文艺方针,为我们指明的艺术创作的方向。西方写实主义的手法确实值得我们吸取。所以,无论是在写生和创作中,只有把感性的和理性的认识结合起来,把古代的,现代的,中国的、西方的都结合起来,把描绘的对象加以分析,取舍,提炼,加工,以至升华,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,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来。

注释:

①《中国古代画论类编》俞剑华编著 第 43 页 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8 年

②《近现代中国画大师谈艺录》周积寅 史金城 第 243 页 长春 吉林美术出版社 199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