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绘画中的空间表现

--万伟民  

【摘要】 :空间一词,广意上讲应该包括时间和空间,因为空间并非真空,有时间在流逝,所以,本文所谈的空间应该是有时间意义上的空间概念。中国的绘画艺术,风格独特,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广泛的影响,而在绘画的空间表现上,更是别具一格,有很强的民族特色,其主要表现是:不同的视点可以出现在同一画面里,不同时空里的物象也可以出现在同一画面里,虽然这样会有矛盾存在,但由于表现的方法独特,不但化解了矛盾,并且使画面内容更为丰富多彩!

【关键词】 :中国绘画、空间表现 物绘画

    我国现代著名哲学家、美学家 宗白华 先生说过 : “中国画全画幅所表现的空间意识,是大自然的全面节奏与和谐,画家的眼睛不是从一个固定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,而是流动着,飘瞥上下四方,一目千里,把握全境的阴阳开阖,高下起伏的节奏。”① 这就是说,画家在搞创作时,视点是灵活多变的,世间万物,凡可入画者皆为我所用,不拘一格,无论是不同空间,不同时间的物象,只要能满足绘画的需要,都可以利用。中国画大师李可染也说:“西方绘画总是一个固定的立足点,只能把视野所见的东西收入画面,而中国画创作可以全然不受这个限制,大大超脱了固定立足点,超越了一定的视野范围。”② 这也是说中国画的空间意识是画家从艺术整体出发,不单是用眼,更重要的是用心来构建全画的。下面就根据我的体会谈谈我对中国绘画在空间表现上的一些心得。

•  中国人物绘画中的空间表现

    在中国的绘画中,对空间的表现从绘画的形成就有了,如果我们看一下战国时代的《水陆攻战纹》青铜画像,就知道,在这幅水陆攻战的青铜画像中,图中有水有鱼,有的武士划船,有的武士架云梯攻城,有的擂石掷下,有的在格斗,还有从城上有摔下者,……,虽然内容很多,但由于画面进行了分割,不同的场景安排在不同的空间里,所以层次分明,井井有条,一目了然,杂而不乱。

    了解唐代绘画的人都知道《虢 国 夫人游春图》这幅作品,这幅画中一共画了九个人骑了八匹马,(其中一匹马上是一个大人抱着一个女孩)。如果按照西式的焦点透视,马和人物都会近大远小,这样一来,画面中心部分的虢 国 夫人就会比前面一排的人小一些,无法突出主要人物,而中国绘画中的散点透视就解决了这一问题,因为散点透视运用的是多个焦点的办法,而不是西画中的只有一个焦点,这样就避免了近大远小,散点透视画面中的人物大小几乎都一致,对于突出中心人物大有好处。那么没有近大远小,前后空间是怎么区分的?这就是中国绘画的高明之处,因为中国绘画中用的是层次法,也就是说,后一匹马被前一匹遮住了一些,使人看到了有前有后,前面的又被更前面的遮住一些,这样一层一层的画过来,自然就有了前后顺序,有人把这种方法称之为浅浮雕式的画法,我认为很贴切。浅浮雕就是在一个很薄的前后空间内,运用前后层次的方法,表现出纵深的空间。以至于千里江山!

    懂得了中国绘画这中表现空间的办法后,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《八十七神仙卷》中,那么多人物,服饰如此烦琐,线条密密麻麻,怎样表现的人物前后空间,因为都是采用的这种浅浮雕式的层次法,线的运用有前有后,这样就做到了杂而不乱,繁而不花的艺术效果。虽然画面中没有画出光影,明暗,但是每个人物形象同样可以表现的很完整。这正是我们中国绘画值得骄傲的地方!

    而对于时空的表现,看过《韩熙载夜宴图》的都知道,这幅作品是采取了戏剧式的分境头手法,画出了五个场景,这五个场景局布各自独立,整体统一,环境相隔,情节相连,全局起伏错落有致,构图上体现出一个完整的构思。画中的主人公韩熙载出现在不同的场景当中,一会坐在床上听琴,一会击鼓,一会洗手休息……。这种把一个人物出现在不同空间里的表现方法,可以说是打破时空观的大胆尝试。

•  中国山水绘画中的空间表现

    在中国的山水画中,对于空间的处理可谓独具特色。中国的山水画,画幅也很有特点,有的很高,高达几米,如宋代范宽的《溪山行旅图》,高达 两米 多,有的很长,如宋代张择端的《清明上河图》、宋代王希孟的《千里江山图》、等等,长达几米,几十米,甚至几百米之多!无论是多高或者多长。这样大幅的作品,如果用西画中焦点透视根本就无法表现,只有中国的散点透视才能解决。像《溪山行旅图》,近景中有人、有车马,中景中有山、有树,有楼宇,远景中又有高山巨川,树石流泉。如果用焦点透视表现就会顾此失彼,在中国的山水画中运用高远法,平远法,就很顺利的解决了,因为高远法,很像焦点透视中的仰视,我们知道用仰视的方法表现高大的东西 , 会有一种特殊的效果,使人感到高不可攀。在宋代郭熙的《林泉高致》中提到:“山有三远,自山下而仰山巅,谓之高远,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,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”③。 这样用高远法,把山川的高大表现得极为突出。而近景中的人物、车马、用的是平远法,也就是近似于我们所说的平视,这样一来,用平视的方法把近景中的人物也能描绘得很细致。给人以近在咫尺的真实感觉,而远处的山又感到远不可及,高大壮观!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,用两种不同的透视,把不同空间的景物、人物进行不同的处理,才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,成为中国山水画中的经典之作。而众所周知的《清明上河图》,作为一个横幅的长卷,如果用西画的焦点透视,是无法表现众多的场景,只能用散点透视,在一个画面里画出几个不同视域的景物,这样画面才能无限的延长,达到全景的效果。

    山水画中对于时空的处理,如果看过现代画家傅抱石、关山月的作品《江山如此多娇》,就会发现,这幅作品把中国的版图,由南向北,由东到西,全部画在了一个画面里了, 整个画面表现出了我们伟大祖国的风貌:近景是江南青绿山川、苍松翠石;远景是白雪皑皑的北国风光;中景是连接南北的原野(中原一带),而长江、长城和黄河则贯穿整个画面。画面上还画了一轮红日。我们知道,这幅作品是一幅大俯视的作品,如同在太空看大地,是不可能看到太阳的,但画家大胆的把两个空间的物象画在了一幅画中,这就打破的时空观,使画面更有内涵,更有节奏感,更为完美动人。

三 . 中国花鸟绘画中的空间表现

    记得著名花鸟画大家 于非闇 先生对于画牡丹花,曾有过这么一句话:花开时画花,花落时画叶,叶落时画枝,然后把这不同时间画的花、叶、枝进行组合,才是一幅最好的牡丹作品。虽然咋一听这话令人费解,但它有其中的道理,因为花开时,花是最美的,自然要把最美的画画出来,但那时叶子还没有充分的长开,姿态也很单一,而到了花落时,叶子才呈现出万千姿态,有新叶、老叶、枯叶,变化多端,正好入画。这时枝干多在叶子的遮盖下,很难观其全貌,到了叶子落时,枝干才显出了本来面目,特别是被秋风吹、霜打之后,更显得苍劲,骨气丰盈。如此把三个不同时节的情态画在一个画面中,画中的内涵才更为丰富,这种方法可以说是打破了时空观。这在西画里是绝无仅有的。 于非闇 先生的《 牡丹双鸽》、《牡丹蜂雀》等都是这类的代表作。

    历代画家都有画《百花图》的,所谓百花图,就是把一年四季,春、夏、秋、冬、不同时令的花卉画在一幅画中,这种表现方法也很说明中国绘画为了表现主题,不择手段的,如宋代李蒿的《花蓝图》就是这一类的作品。

    而对于远近空间的处理上,花鸟画中运用的最多的不是西画中的近大远小,而是运用墨色的浓淡变化,虚实相生。近处的浓、远处的淡,这样一层一层的画过去,空间感自然就有了,如清代朱耷的作品《河上花图卷》、现代画家李苦蝉的作品《野塘》等。这在很多花鸟画中可以看到。

    在花鸟画中,还有一种区分前后空间的方法就是“间隔法”,比如郑燮画的《墨竹图》,前面一层竹子后画出一组石头,石头后面再画出一组竹子,这样竹子——石头——竹子,从前到后可以画出几层的空间,这里没近大远小,没有近实远虚,空间一样成立。

    在中国的绘画中,对于云雾的运用,可以说是达到了相当的高度,云雾对于画面,不仅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,而且对于空间的表现更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,山水画里,运用云雾来起到分割前后空间,花鸟画中,同样可以用云雾来表现前后空间,使画面层次更加分明。意境更加深远。

    可见,中国绘画中的空间意识是“俯仰自得”的节奏化了的中国人的宇宙感,《易经》上说:“无往不复,天地际也,”④ 这正上中国人的空间意识。因此,我们只有深入研究古人留下的这些宝贵的财富,从中汲取更多的营养,才能更好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,继承和发扬民族的艺术,使我们中华的文化在新世纪中更加繁荣昌盛,灿烂辉煌!

注释

① 《美学散步》宗白华著 . 第 82 页,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

②《近现代中国画大师谈艺录》周积寅 史金诚编著 吉林美术出版社 1998 年

③《中国古代画论类编》俞剑华编著 . 修订本 上卷 第 639 页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8 年

④《美学散步》宗白华著 . 第 83 页,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